
近日,有关国产芯片制造工艺的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。据网络博主透露,国内研发的N+3工艺(外界推测晶体管密度约为125MTr/mm²)很可能是真实的。这一判断基于相关专利中提到的H210G56指标,通过计算可得出对应的布线密度约为125MTr/mm²。
如果该工艺确实达到这一水平,则意味着国产芯片在5nm制程领域已取得稳定进展。据了解,中芯国际研发的N+3工艺具有较高的晶体管密度,其125MTr/mm²的水平介于台积电N6(113MTr/mm²)与三星早期5nm工艺(约127MTr/mm²)之间,相当于台积电5.5nm工艺的密度水平。
与14nm工艺(密度约为35MTr/mm²)相比,N+3的晶体管密度提升了超过250%,显示出中芯国际在FinFET结构上的持续优化能力。
尽管N+3工艺的命名容易让人联想到“等效5nm”,但从实际性能与功耗表现来看,它更接近于台积电的N7P(7nm增强型)与N6工艺。在相同晶体管数量下,中芯国际的N+3工艺能效可能比台积电N5/N4工艺低约15%~20%。这一差距主要源于缺乏EUV光刻设备,限制了工艺复杂度的提升。但对于长期依赖成熟制程的国产芯片产业来说,这样的进步已足以突破多个关键技术瓶颈。
有业内人士指出,如果华为海思的麒麟芯片采用N+3工艺,其性能将有望接近骁龙888芯片的水平,足以满足中高端智能手机的需求。也有猜测认为,即将发布的麒麟9300可能将采用这一先进制程。
声明:新浪网独家稿件,未经授权禁止转载。 -->
广瑞网-炒股股票开户流程-配资平台排名前十的-炒股票手机软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